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芳华。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芳华。
很幸运和冯小刚导演差不多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所以对他的故事、对他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对他故事中的人物的喜怒哀乐,有更多的同频共振,有更多的同情共鸣,所以可以在《芳华》的一弦一柱、一歌一曲中尽情追忆自己的“芬芳年华”……
—— 淄博分公司党委办公室
(党群工作部)主任 吕瑞洲
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盼君多珍惜/愿你长相忆/今生永不渝/今世永不移/长藤倚老树/形影永相系……
——《浓情万缕》
这是电影中陈灿在录音机中放的邓丽君的一首歌曲。坦率地讲,是不是听过,我已经不记得了。
让我眼睛一亮的是那台录音机。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有这样一台录音机,当时俗称“半头砖”——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可是个稀罕物,当时50人的班里只有三台。
它也一定播放过包括这首《浓情万缕》在内的邓丽君的歌曲:每到周末,录音机就会被人强行“借”去,好处是可以换来一摞饭票——这帮邓丽君迷中有几个是学校食堂的“哥们儿”…….
而平日里,我是用来自学英语的——对当时的我来说,它是“半头砖”,更是我的“敲门砖”:那是一个全民好学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的热望在我的胸中熊熊燃烧!
我无法不努力:是当老师的父亲花135元买的,它耗去了全家六口人三个月的收入!
我的努力也没有“in vain”(白费、徒劳):24岁时,我翻译的《答应自己》荣登《读者》(当时叫《读者文摘》)卷首,在后来的《读者》卷首语100篇中列14位——第一位是余秋雨的《还生命以过程》,第二位是周国平的《有所敬畏》,第三位是……
——是的,是有点意外,《芳华》中缱绻缠绵的《浓情万缕》让我回味的不是“爱情”,而是与“奋斗”有关的日子。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那些花儿》
这是电影中冯小刚导演亲自演绎的,带着无法替代的岁月的沧桑——歌唱的最高境界,从来不靠技巧,而是靠情感。
这个桥段显然与爱情有关——大胆地承认吧:在我们所有的芳华中,爱情才是真正的主题、永恒的主题!之所以“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都是因为有“那些花儿”:
第一次怦然心动。
第一次情窦初开。
第一封情书。
第一次会心地相视一笑。
第一次牵手。
第一次浅浅的拥抱。
第一次“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人生初体验”……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忆:我翻译的第一篇小说是《The first love》——当然最后这篇《初恋》和我的初恋一样,“各自奔天涯”了。
说到这里,发自内心地羡慕当下的这个年代:电话、短信、飞信、微信、电子邮箱……有爱就能说出来——成不成再说。而我们那个时候,大多是除了暗恋还是暗恋,写封信,还要绞尽脑汁:直接给她?让人转交给她?还是投到邮筒上面写上“地址内详”?
而且,那时的人怎么那么羞涩怎么那么羞怯怎么那么羞于出口?当有一天同学聚会在KTV深情献上一曲《那些花儿》之后:
“师妹,有boy friend吗?”
“唉,分了。”
“你看师兄行吗?”
“啊,当然行啊!”
却发现自己早老了。
“人不如树”——这是我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多么痛的领悟”之一:我们的一生只有一季青春,我们只能有一次机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事实的真相是“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也许,这也正是“芳华”一词为什么如此引人入胜,为什么可以直抵我们内心的柔软——淡淡的忧伤、莫名的惆怅,以及“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式的自我疗伤……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赞歌》
相信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这样的英雄情结。
在那个年代,像刘峰一样,。,见行动”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先是努力当个好人。
邮电时期,第一拨参与“希望工程”的人,资助沂蒙山区失学儿童;作为发起人之一,在家乡最偏远的乡镇建起了一所“博山邮电希望小学”。
移动时期,以“当个好人,做个好事,留个好名”为初心,,曾把一次征文一等奖的5000元奖金悉数捐上。
然后是努力当个好干部。
在这里说一段之前很少提及的生活吧。
曾在一个山区邮电支局干过五年的支局长。大年三十主动值守,连续四个春节都是在单位度过的。第五年时,一个叫刘汉忠的同事死活不让了:“你再这样,就显得我们太不懂人活了!”
有一年暴雨,支局院里的泄洪管道爆裂,洪水瞬间涌入电力机房!没有半点犹豫,第一时间冲入齐腰深的洪水中组织排水,恰好被闻讯而来的县局局长碰上了,他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
“小吕,就凭你在水中那个劲儿,出多大的事,我也替你兜着!”
——感谢《芳华》,是它唤醒了我一段别样的记忆,让《吕氏春秋》平添一段“英雄壮举”。
《英雄赞歌》是林丁丁在慰问中越自卫反击战英雄时唱的。真的不牵强,我也确实是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者:
1979年战斗打响,**军是第一批参战部队;**军部与我们的学校一墙之隔;我们好多同学的父亲当时上了前线;部队凯旋时,我就在欢迎的人群中;为了迎接凯旋,地方政府在我们学校的西侧专门修了一条路,并命名为“英雄路”;我还因此在地理老师的家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吃到了当时参战将士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老师的老公是工兵团的团长“王叔”……
——英雄并不遥远,英雄就在身边!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真正的“耳熟能详”,但识得个中三昧却是后来的事。
印象最深的有两次。
一次是人家唱给我的。
第一次到市公司工作那年,几个朋友设宴给我送行,本来谈笑风生,可接近尾声时,席间突然有人唱起了《送战友》,立时《芳华》中的场景出现了:抱头痛哭!
我相信那绝不仅仅是酒精的催化作用。
一次是我唱给人家的——在心里。
毕兄是我的一个铁哥们,“兄弟不一定成为朋友,朋友能成为兄弟”,说的就是这种关系。
我们有太多共同的、美好的回忆——
都爱吃“汤泄”鸡蛋——流着黄油的荷包鸡蛋,这是他厂里食堂的一道“保留曲目”。
一起把“干红”当啤酒喝——那时,我们还不知“干红”为何物,他厂里顶账顶来的“干红”让我们当啤酒“暴殄天物”了。
一起打兔子——那时,个人还允许使用,我们开着敞篷车在雪夜里追猎野兔。
他还是钓鱼高手,但又不吃鱼,于是都让我“大快朵颐”了——有一天深夜我抱着一条大鱼回家,把媳妇吓了一跳:“我以为你抱着个小孩呢!”
——就是这么好的一个人,车祸,走了。也就是送他的那天,我蓦然领悟:“友情”的最高境界是“战友情”;“战友情”的最高境界是“兄弟情”。而一个与我“兄弟情”深的人从此和我阴阳两隔了!
不知性格使然,还是缘分使然,我其实是一个英国作家济慈笔下“孤独无友”的人——屈指算,像毕兄这样推心置腹的恐怕都是个位数。
“一切皆流。”或许正因为这样,我更懂得珍惜,更明白人性,更清楚“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会向谁告别”,更知道《送战友》深蕴其中的正气、温度、情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送别》
是在何小玲送别刘峰时响起的。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也真的在“晚风拂柳”中,在“夕阳山外山”下,深情《送别》,而且不止一次……
它,静美——沉静之美。
一旦沉浸其中,整个心是静的,整个世界是静的(“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静得清、静得冷、静得寂,直至静得让人想哭——
不信,上网看看朴树最近在唱《送别》时突然失控的画面吧。
它,凄美——凄丽之美。
大凡美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月光下的凤尾竹、盛开的鲜花,童年的快乐、初恋的心跳,充满柔情的惆怅、充满甜蜜的忧伤……
尽管真相如此残酷,我们依然痴心不改,依然追求“我心永恒”,尤其是在我们的芳华时代——
是的,容颜留不住,连《芳华》都在最后说“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
但笑容留得住——会心的笑容、醉人的笑容、纯真的笑容,以及什么时候见面都清澈见底的笑容。
是的,身体留不住——不可逆地走向衰老,谁也莫能外。
但心灵留得住——一起爬过的山,一起涉过的水,一起翻过的岭,一起抱过的树,一起散过步的小道……只要它们还在,即使有一天脚达不到了,但心灵依然可以到达!
是的,记忆留不住——谁也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盲目乐观,终会有一天“总被雨打风吹去”。
但文字留得住——“文字和思想比生命更长久”,我们写过的小诗、作过的小文、出过的小书会永远忠实地在等待回答我们这一“永恒之问”!
不是吗?李叔同,风烛残年时自叹为“二一”先生——“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生命行将就木时,心绪复杂地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殊不知其实自己早已因为一首《送别》而成为一种永恒……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啦啦/绒花 绒花/啦啦/一路芬芳满山崖……
——《绒花》
片尾曲。它把电影推向高潮,又让我们心潮澎湃的“芳华”回忆戛然而止:青春散场……
芳华易逝,青春短暂。
这可能是走出电影院时几乎所有人的喟叹——对《芳华》中的“芳华”,对自己生命中的“芳华”。
青春其实无悔——只要你努力过、奋斗过,在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在一个年代的局限里。更何况“谁的青春不迷茫”?谁也有“致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一天!
芳华其实无怨——人人都生逢灿烂,人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那个花季里或浓或淡,或热烈或含蓄地开过、放过,遇见过、看到过最美的自己……
而且季节有声——尽管“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但有花有败、有盛有衰,春生冬死、花去果来,这是规律、这叫节拍。
而且岁月有痕——“人生的路上的每一块基石都铺就了今天的道路”,这其中一定有最耀眼的一块叫“青春”;“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这其中一定有最厚重一本叫“芳华”!
以一种什么方式结束《一弦一柱思“芳华”》呢?当然要浪漫一点、诗意一点。那就用萨缪尔.乌尔曼那首经典百年的《青春》吧,不过是2017年12月31日凌晨我翻译的,而且情不自禁地把“散文”翻译成了“诗”——
青春
不是一段生命
而是一种精神
无关玫瑰色的面颊 红润的唇
抑或膝盖的柔韧
有关的是意志 是想象的恢弘
是情感的突奔
以及源于生命深层的清纯
青春
恰“少年心事当拿云”
浩浩勇气压倒诺诺小心
渴望冒险压倒厮守安分
小心和安分可以属于60之年
但不能栖居20之身
何况人老不可只看年轮
理想毁弃
方是一个人走向衰老的标印
皮肤有皱纹
那是岁月有痕
心灵有皱纹
却是你对生活失去了热忱
焦虑 恐惧 互不信任
让心脏不堪重负
让心灵早早归尘
其实 不管16还是60
都可怀一颗好奇之心
都会对“下一步”抱一份不老的童真
都能对“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充满欢欣
在你的心我的心
都有一座无线电台
只要它铺天盖地接收到的都是美丽、希望、欢呼、勇气直至力拔千钧
青春就会永驻 芳华就会永存
而一旦天线沉沦
自暴自弃之冰 玩世不恭之雪
便会封盖一个人的灵魂
你垂垂老矣
尽管你正20芳龄加身
但如果天线屹立不倒
延八面来讯
揽乐活之音
即使耄耋归西
你依然葆有一颗鲜活的处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