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标题是《一场你最喜欢的歌剧现场演出》,我在这道题上可犯了难,首先广州演出的歌剧不能说没有,但也不是特别多,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其次我也没有钱,能够到著名的歌剧院里看歌剧现场。所以只能把“现场”两个字拿走了,成了《一场你最喜欢的歌剧演出》,范围既包括现场演出,也包括演出直播或是录像。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理查德·瓦格纳
《纽伦堡的名歌手》
1984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制作
制作:沃尔夫冈·瓦格纳
指挥:霍斯特·斯坦恩
《纽伦堡的名歌手》是由理查德·瓦格纳所创作的三幕歌剧,亦是当今世上最流行及最长的乐剧剧目之一,演出这部乐剧大概需要五小时。这部作品于1868年6月21日在慕尼黑首演,指挥是汉斯·冯·彪罗,他的妻子是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后来成了瓦格纳的妻子。
故事发生于十六世纪中叶日耳曼地区的纽伦堡。当时,纽伦堡是德国北方文艺复兴运动的重镇之一。故事主题围绕着一个由业余诗人与作曲家组成的名歌手协会。名歌手们都爱以花巧的手法表现音乐,在作曲及演唱方面,他们亦会依循颇多复杂的规则。这首作品最令人陶醉的,是它描绘了纽伦堡当时的特色,以及名歌手协会的传统。剧中的主角之一,鞋匠汉斯·萨克斯,在真实历史中也有迹可循,他就是历史上最知名的名歌手汉斯·萨克斯。
汉斯·冯·彪罗
瓦格纳创作的《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我个人看来(这意味着这个结论会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可能是继莫扎特的《魔笛》之后,在德意志文化复兴题材上出现的最优秀的作品。在谈这件事情的时候,应当有必要谈谈德意志文化复兴这件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意大利人都是现在“古典音乐鄙视链”的顶端。巴洛克时期,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从意大利那里汲取营养:巴赫对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借鉴、俄罗斯的第一座歌剧院出自意大利人之手、英国的音乐创作带有意大利的色彩、“交响曲”的体裁的首创、以及意大利正歌剧在全欧洲的牢固地位等。即便意大利正歌剧在十八世纪已经显得迂腐笨重,但有人还是不愿意放弃。为此,时任维也纳宫廷乐长的克里斯托夫·格鲁克推行了著名的“歌剧改革”,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奥菲欧与尤迪丽茜》,可惜在维也纳遭遇失败,但在巴黎却获得了成功。莫扎特在巴黎汲取到了法语歌剧叙事和“歌剧改革”的营养,德语戏剧与音乐文化,意大利歌剧的优点被也被莫扎特倾倒于一炉,《魔笛》就是这样诞生的。
虽然与《魔笛》一样,《纽伦堡的名歌手》也带有喜剧成分(《魔笛》是喜歌剧),但后者的教化意味更重,也更明显。整部歌剧当中,在施托尔青格和贝尔梅森为马格达勒娜争风吃醋的同时,萨克森也在努力让施托尔青格成为名歌手。当后者在名歌手晋升仪式上宣布只想要幸福的时候,萨克森歌颂后者纯粹的精神,以及提醒大家对德意志艺术的责任,于是最后的大合唱成为了对纯粹德意志艺术精神的歌颂。
沃尔夫冈·瓦格纳
1984年在拜罗伊特的这个制作是我对《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入门版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先锋制作还没有像如今一样普遍,沃尔夫冈·瓦格纳尝试为我们还原名歌手时代的一草一木。饰演萨克斯的男低音贝纳德·威尔基带领全体人员在广场上唱出最后大合唱的一幕始终让人动容,背后的那棵大树仿佛是神话里的世界之树,整个场景瞬间神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