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战争与和平》滚的那些日子
作者 小混混
去年9月到10月初,刚来没多久我就赶上大阵仗,根据托尔斯泰那世界名著改编的歌剧《战争与和平》。折腾了半个多月,哏儿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得嘞,我就捡重点的、印象深刻无比的讲讲吧!
巨长的剧院名
剧院的名儿有嘛好说的?当然有,您觉得没嘛好说的那是因为一般的剧院名字都比较收敛。当初,我第一次见着《战争与和平》演出单位的名儿,老实说——下巴颏都掉地下去了!来,跟我念:
莫~斯~科~国~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
怎么样?够爽吧?!甭说咱国内了,全世界有几个能跟人家拼剧名长度的!我寻思,是不是俄罗斯那边的名字都那么长啊?所以,我们为了方便也就把人家简称叫“斯坦尼剧院”了。
先“味”夺人
回忆是有气味的,这话不假,关键是得有味儿。跟斯坦尼有关的回忆绝对是有味儿的。
从第一批舞台技术人员来、服装道具运来到最后一批人离开,楼道里始终都弥漫着一股说不出来的香味,有点香,也有点怪,不夸张地说,闭着眼睛一闻见这味儿就知道斯坦尼来了,这是斯坦尼专属的味儿,别人不是这个味的还~
既然是大阵仗,家伙事也是少不了的。《战争与和平》光服装道具就运了不知道多少箱,箱子在楼道两边排开从这头都能到那头了。
就那阵子我头一回学会用立式熨斗,好几百号人的规模,衣裳也少不了,结果我们就一块上了,一边熨一边感慨:人家这衣服真是经典款式,跟小时候小人书里看见的那前苏联少年英雄穿的一样一样的……
墙起众人推·水晶吊灯
人手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那儿的一个大问题,包括舞台技术组的,平时小点规模的演出或者是人家自带技术团队的还好点,可一沾上这种超大规模的,我们就得全员上去滚了。
《战争与和平》在舞台两边需要搭起好几个人高的立面墙,墙上各开了几个门,演出时不仅是布景,也方便演员上下场。您要问这墙怎么立起来的?答案:我们全体老少爷们手推着立起来的!
推墙那天我们院长都跟着一块推了,大伙就跟愚公移山似凭两只手愣是把一面一面的大板儿墙推起来了!这还不算,《战争与和平》舞台上要弄出一个由立面墙三面包围而成纵深罕见的空间,最后面的那面墙得是能前后移动的,墙的移动也只能手动,也就是人力推拉……
群演试衣服 排练人仰马翻
按要求,《战争与和平》需要600多人的阵容,除了主要演员合唱队,剩下的大批俄法两国士兵都是群众演员。这部分群众演员归齐我们找的师大、体院等学校的同学(当然都是男生)。几百来号人啊!
试衣服那天都冒了烟了!这边穿衣服那边传鞋那边戴帽子都穿齐了也先别走上那边领装备去,还有一个十九世纪军用小书包,不过千万别穿乱了,绿衣裳是俄军,蓝衣裳是法军,可别敌我不分了……
真正不插电演唱!
舞台上,人家这嗓子,这穿透力啊!同志们,下回谁再跟你说唱歌剧的一定都得是大胖子,你拿白眼翻他!唱歌剧最重要的是嗓子,不是体型!
说得夸张点,《战争与和平》女一那小体型跳芭蕾舞去都行了,可人家一开腔就跟自带环绕立体声扩音器似的!男一也是,往那儿一戳,标准男模样儿,国内那帮什么这个花样男子那个暖男的瞬间让人家秒成渣啊!可是人家不仅选择了唱歌,还唱得不错,介揍叫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拼实力啊……
不过说实话,最先震着我的还是他们的合唱队,在舞台两侧一出现,一开唱,我天啊,这叫天籁之音啊!看来我之前对合唱的印象是被小学音乐课全班合唱给毁了~~而且,人家的唱是连麦都没有的,别忘了我看的这是排练(当然,正式演出也没有麦),我一边看一边感慨:唱功啊唱功……
找乐归找乐,我还是从排练中看到了人家的用心和戏本身场景切换设计的独特。还记得前面提到的那面能前后移动的背景幕墙吗?确切地说,剧中它只需要往后挪,而且第二幕就几乎不用动弹了。第一幕第一场时,整个这面墙是在舞台口的,第一场演完了,墙迅速后移,腾出一大片空地,一帮大姑娘小伙子从侧面那墙上几个门中间穿过来,跑上舞台,蹭蹭蹭开始“擦地扫地”(虚拟动作)。这就切换成第二场——舞会了。
吐血数升整字幕
字幕这事得专门说说。跟国内绝大多数演出拿LED屏显示字幕不同,《战争与和平》字幕是用幻灯打在舞台口上方的,我也是头一回见着这种字幕呈现方式,很新鲜。
重大演出,字幕不能有懈怠,出一点错人观众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得过一遍。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我跟另外一位火线支援的朋友头上。
全剧字幕大概得有一千多张PPT了,一张一句话,还是黑底橘黄字,我们在二楼中控室里看,有时候黑灯瞎火的,看一会儿就眼冒金星了,快瞪成斗鸡眼了……字幕是一天一校对,每天在中控室小黑屋里校对的时候,到最后我都有种魂灵出窍的感觉,一张一张的啊那是……
不过,等到了演出的那天,当我看见第一幕树影婆娑中男女主人公站在背景幕墙上遥遥对唱,字幕像梦幻一般浮在舞台最上方,看到剧中简约又给人华丽之感的舞会,看到导演仅用一个移动的沙发长椅就营造出醉生梦死的气氛,看到第二幕彪悍的集体阵容……我忽然觉得,这些天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最后一天演出结束后,楼道两侧的大道具箱陆续搬走了,那种专属于斯坦尼的异香也消失了,我突然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我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存在。
唉!难忘《战争与和平》!
王小柔团队出品的“趣写”,
目前专门针对
“学生如何写作文”进行探讨。
不用作文选,
怎么找素材,怎么下笔描述,怎么进行评论,
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如果您有兴趣,
长按下方二维码,
即可关注。
今儿“趣写”跟您聊聊,写作中的“错题本”,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更多关于“写作”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