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 | 《父亲》 |
需要时间 | 安静的50分钟 |
守二评分 | 9.5 |
影片风格 | 纪录片、底层纪实 |
李军虎导演的纪录片《父亲》值不值得看?
答案是:不管家境优渥还是出身贫寒,这都是一部可以给人以思考,非常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评分理由:短短50分钟的纪录片,完整的交代父与子之间的故事,映射了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问题,足够达到8分优秀的标准。
而影片外留给观众的思考加2分,让这部纪录片达到10分满分。
美中不足的是拍摄和配乐,扣去0.5分。
《父亲》是李军虎导演的一部纪录片,07年上映(或者说发布),到现在已经是10年的时间了。
本以为找一部这样小众的纪录片并非易事,结果只花了两三分钟就在优酷上面寻到,看一下总播放量,只有5w而已,还不如快手上随便发的视频。1200多人在豆瓣上做了评分,得到了一个7.9的高分,完全谈不上有什么人气。
其实父亲这个词作为电影或是歌曲的名字,已经是被用滥了的,那个男人离我们太近,以至于经常性的被忽略。这两个字包涵的意义太多,以至于让人懒得去想。用《父亲》去做一个纪录片的名字,太大也太沉重,私以为如果片名改成《父子》,应该更加贴切,把重心从人转移到关系与事件上面,毕竟人在这部片子中太具有代表性,个性层面的东西展现的并不充分。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什么呢?两句话就能说明白,农村父亲外出打工供养儿子上大学,儿子毕业后发现工作难找工资还不如在建筑工地的父亲,身背债务更遑论买房结婚,父与子都陷入深层的无奈之中。
分开看是两件事,1、农村贫困学生教育难,2、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这两件事很大程度都会出现在同一个家庭中。农村家庭想办法供孩子念书,但上大学并不等于出人头地,念书这件事反而成了一个笑话。从长远来看,这种矛盾会一直存在。
农村教育难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父亲老韩给儿子凑生活费的情节。老韩在建筑工地是日结工资,供小韩上大学十分勉强,入不敷出。每次交学费和生活费都要管工友借钱,用一个小本子记账。
这一段借钱,将纪录片的真实体现的淋漓极致,即便是10元20元,对于低层工作者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老韩张了几次口,很多工友都选择无视,作为观者都十分尴尬,老韩也只能站在一旁尴尬地笑。
作为父亲,很多时候要牺牲男人的尊严。
另一方面儿子也并不好过,小韩不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孩子。这一对父子并不缺少沟通,虽然没做到相互理解(更多的是信息闭塞),他完全明白父亲的不易,只是无力改变。农村出身的凤凰男,到了城市里不过是一个木讷拘谨的大学生。
比起父亲盲目乐观,教育给他带来更多的无奈,我在他的目光里完全看不到对未来的希望。
老韩给小韩拿生活费这一段,也是片子仅有的一点温暖时光,眼前的苦是暂时的,未来还值得憧憬。不由得想起我高中时,父亲常常骑电动车一个多小时给我送生活费,顺便带些吃的,说几句鼓励的话,高中住校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这些时刻让人难以忘怀。
大学生就业难
这也是我自己和身边很多朋友都曾面临的问题,时至今天,我从事的工作都与我大学学的技能(如果有的话)毫不相关。
小韩认为通讯专业很有前途,但毕业后才发现工资不如民工。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国内教育机构最大的漏洞。苦读6年,几乎与社会脱节,选择专业完全凭借自己的印象和身边亲友的七嘴八舌,这是多么歇斯底里的一件事。
何况很多所谓的专业,根本就是扯犊子的存在,早就该取缔了。
学历、能力、资源。对于找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敲开门后发现后两个一个比一个重要,如果不具备能力与资源,那学历就不是敲门砖了。
而是当头一棒!
这个道理,老韩是想不通的。读书为了出人头地,但事实上读书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越来越无足轻重的一件事情。
这对父子的无奈,也是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
这部《父亲》拍摄跨度是两年,当导演一年后再次找到父子俩,这个家庭似乎有一点起色了,小韩找到了能维持温饱的工作,老韩为了还债依然在工地搬砖,但他依然坚信凭借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一家人去北京旅游的梦想还在他的心里。
老韩说::“我不可能再活50岁,大概能再活20年吧。20年是多么的快啊,在我30岁以前,总觉得人生的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可我现在才觉得人生的路是曲折的,但不是漫长的,而是飞快的,大约再有20年,就是我人生的终点站,到那时我要说,再见了,我的人生,再见了,我的儿孙。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一点一点地落下来……”
我看到的只有如同陷入沼泽一样深沉的无奈……
最后,附上一段导演三年后第三次采访的记录,这段记录比50分钟的片子更让人沮丧。
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正在慢慢步入正轨,连家里那个因为儿子上学而办起来的小商店也越办越好了。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型超市,家里的收入也越来越高,可儿子胜利却成了夫妻俩心头一根拔不掉的刺。他们把招牌上儿子的名字偷偷抹掉,把“胜利商店”改成了简单的“商店”两个字。
事实上,连韩胜利自己也似乎想抹掉过去的记忆了。当记者辗转找到他新换的手机号,提出希望采访的时候,他沉默了一下,说:“对不起,我不是你要找的那个人。”
工作了3年之后,胜利辞职,在西安重新找了份工作,工资也涨到了1500元。不过,在他的同学看来,这仍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
这个曾经是全家最大骄傲的儿子,如今也成了父母最大的心病。韩培印担忧他迟迟没有结婚,更何况,因为高考结束后迁走了户口,他原有的9分耕地已经被收回。也就是说,胜利已经没有办法再回到农村种地了。
12月8日,当李军虎再一次来到韩家,拿出照相机,想拍张照片的时候,原本会对着镜头微笑的母亲突然崩溃了,她大叫着让放下照相机:“这么丢人的事情,有什么好拍的!”
李军虎不知道韩家什么时候能从这样的阴云中解脱出来。在纪录片《父亲》放映的过程中,很多观众都被过去那个乐观、善良、朴实的韩培印打动了。在清华大学,一位男士在提问交流环节“哭得死去活来”,平复了好一阵,才哽咽着举起了话筒。
“我想说,我当年来到北京时跟小韩一模一样,但今天,我是开着奥迪A8来的。”他说,“我只想证明一件事,胜利并不一定会是这样的结果。”
当然,李军虎也听到了些不同的意见。一位法国影评人看完了全片,觉得匪夷所思,连声询问李军虎,老韩“是不是疯的”,“我实在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李军虎想了想,告诉他:“在你们的文化里,他也许是个疯狂的父亲,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他是一位勇敢的父亲。”勇敢的父亲,正是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字。
更多人对老韩手中的笔记本充满兴趣。有的观众甚至还给李军虎寄来了一些同样的黑色笔记本,希望他能转交给片中的这位父亲。
他们并不知道,老韩已经很久没有打开那两个黑色的笔记本了,他开始怀疑,念书写字并不是一件值得嘉许的事情。连他那个中学毕业、在深圳打工的女儿,一个月也能挣三四千元——足足是儿子的两倍。
“以后孙子、孙女,还会让他们上大学吗?”有人问他。
“我看读书是没用的。”他叹了口气说。
事实上,从西安回到家里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什么东西,甚至连把笔记本拿出来都不愿意了。年初的时候,他曾经想在本子上写点什么,再跟儿子谈谈人生,可看到大学毕业5年后,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他最后什么也没有写出来。
农民韩培印的生活就这样转了个弯。每天,他不再下地劳动,而是和其他工友一起,坐在马路牙子上,举着“找工作”的纸牌,等着有需要的人找到自己。他的工作也每天不同,有时候是帮建筑工地运沙土,有时候是在居民楼里帮人铺地板。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会整天整天地等着,却没有人找到自己。